世界杯令人激动,商家促销也很诱人。但是市民在鼠标一点指尖一击,疯狂网购“啤酒和炸鸡”的同时可得留个心眼,因为骗子也盯上了“支付”这块肥肉。甚至专门攻击POS机、ATM机的木马程序已在巴西出现,目标直指球迷信用卡里的钱。
用卡环境复杂
以微信支付、支付宝钱包、手机银行为代表的新型支付方式近两年发展迅猛。但是,因黑客攻击、木马诈骗、智能手机漏洞、第三方支付、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等多重因素,包括信用卡支付在内的支付市场却面临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如果一旦用户的账户、密码、手机号码等数据泄露,违法分子即可通过更改预留手机号把银行发出的验证指令转移到自己手机上,从而完成资金窃取。这方面的诈骗案例屡见报端,北京的一位消费者吕女士曾在网上参加了一次“一分钱购物体验”,结果几天后被莫名盗刷了12000元,为此吕女士与银行产生纠纷并诉诸法律。法院介入调查后才发现了“背后的手”。
原来,当时吕女士参加“购物体验”时,逐一输入了个人信用卡的信息。支付完后,一名自称网站员工的人打来电话,向她核实了交易密码、身份证号、验证码、预留手机号等诸多办卡信息。而当时,她丝毫没有察觉其中的危机。不久,其在银行预留的手机号码也被更改,最终导致盗刷。
而昆明的谢先生也遭遇了和吕女士类似的事情,6月初其名下的平安信用卡被盗刷8880元,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用于国内机票的预定,幸好平安银行及时介入,不仅先行垫付被盗刷款项,还协助谢先生向第三方支付平台成功发回退款,避免了谢先生的损失。后来谢先生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同事故意窃取了自己的身份证、信用卡卡号、信用卡安全码等信息,制造了这起盗刷事件。“好在他及时报案,我们也根据线索及时将款项追回,这才皆大欢喜。”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安全常识要牢记
那如何做到用卡安全呢?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安全专家提示:要做到安全用卡,消费者自身也要加强防范意识,了解安全用卡常识,改掉易泄露个人信息的坏习惯。如不把信用卡交付他人使用,不把身份证号码、卡片号码、交易密码、卡片安全码等关键信息泄漏给他人,尤其是卡片背后的安全码,日常使用时可适量遮挡,尽量“卡不离身”。
此外,信用卡有“无磁无密”的网络支付渠道,专家建议在网络或电话购物时,尽量选择正规大型网络商家,避免登录钓鱼网站。如果消费者收到类似“电子密码器失效”、“U盾升级”短信,又无法判断真伪时,应直接拨打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咨询,或者到银行网点柜台办理,切勿通过短信中的网址登入网银。
遇盗刷应第一时间联系发卡行
遇上盗刷怎么办?警方、银行多方强调,持卡人在得知信用卡被盗刷的第一时间应联系发卡行,撤销盗刷交易,冻结信用卡账户,并申请换发新卡及更换信用卡密码。银率网分析师特别提醒,若未能第一时间阻止盗刷、盗取,造成信用卡账户资金损失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与发卡行协商,避免造成信用违约等不必要的后果。
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银行开始优化针对“信用卡盗刷案件”的处理流程,平安银行近日就率先宣布,针对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无磁无密”盗刷,平安银行信用卡将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在警方或银行核实期间,被盗款项平安银行将先行垫付,客户暂不用还款。根据调查结果,只要不是客户主动泄漏信息,平安银行将协助客户向第三方支付平台发起退款,被盗刷款项无需客户承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