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业务风险及其防范形式包括:
网络支付风险
在网络时代,网络支付和网络交易同样不可或缺地伴随着共同发展。但是,就在网络支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相应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由于网络支付市场交易金额庞大,对犯罪分子具有极强的诱惑力。网络支付不同于封闭的柜面业务,它在银行端和客户端之间通过开放的互联网连接。相比较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而言,用户客户端是网络支付风险的源头。
网上支付风险的主要方式有:设立“钓鱼”网站(包括银行网站、知名的销售类网站);通过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欺诈;设置盗号软件、发送虚假链接邮件、假冒公安司法机关欺诈;甚至开发计算机病毒等,用以骗取网购用户的银行卡卡号、密码、识别码、有效期等信息,同时还以“注册”为名骗取个人信息。来自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统计,从2010年开始,网络犯罪行为的趋利化特征明显,大型电子商务、金融机构、第三方在线支付网站成为网络钓鱼的主要模仿对象。这些状况让网购用户对网络支付的安全问题增添了更多烦恼。
易观国际的《中国第三方网络支付安全调研报告》对网络支付安全问题的主要类型进行了分析。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在网购用户面临的支付安全问题中,因“账户密码被盗”和“遭遇木马钓鱼”造成的资金损失占比分别达33.9%和24%,成为网民头号大敌。尽管与网络支付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目前国内拥有网络支付账户且曾遇到过安全问题的用户比例不到万分之五,几率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用户而言则意味着百分之百的资金损失。现在,不仅网络支付面临着如此局面,与网络支付相关的手机支付等一系列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支付方式,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
银行卡机具风险
在银行卡风险更多地被从网络支付方面所关注的同时,来自银行卡机具方面的风险也在逐渐递增。银行卡机具主要包括ATM机和POS机,它是银行卡完成交易、实现收益的唯一手段。也正是这些银行卡机具的发明和使用,为银行卡的发展奠定了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随着银行卡业务的迅速发展,银行卡机具也相伴着得到了飞速发展,ATM机发展出多功能取款机、CRS存取款机、终端查询机等多种模式的设备;POS机也已经发展出台式、无线式、非接触式、电话式、手机式等多种产品。这些机具的使用,大力改善了银行的经营环境,为用户带来了便利,更为银行延展了服务时间和空间。
然而银行卡机具大规模发展的背后,也同样为银行卡交易安全带来新的隐患,犯罪分子利用ATM机、POS机加装盗取银行卡信息设备盗取银行卡信息,进而制作“复制卡”进行盗刷的犯罪活动的案例也呈现上升趋势。仅据广东省银监部门的消息称,2012年前2个月相关投诉已达425件、涉及金额667万元。而银行卡被“克隆”案件数量激增与犯罪分子通过ATM机犯罪的行为有很大关系,并且近年银行卡盗取信息及盗刷资金的情况,有从ATM机向银行卡特约商户的POS机转移的趋势。相比较在ATM机安装设施盗取银行卡信息而言,POS机更为隐秘,只需要收银员在操作时即可完成,而绝大多数的持卡用户都不了解银行卡刷卡流程的。窃取信息制作“复制卡”后,该类卡多在高档酒楼、奢侈品商户、娱乐场所等高端消费场所进行盗刷消费或非法套现,为持卡用户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导致持卡用户与银行间产生纠纷,这在法律层面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自助银行盗抢风险
由于网络银行、银行卡机具犯罪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和银行卡知识,而自助银行的犯罪则相对简单和直接,从媒体已经公布的案件中,自助银行犯罪成为银行卡犯罪一大隐患,其形式包括:对正在操作的持卡用户“碰瓷”后将正在操作的银行卡掉包,或者直接对正在操作的持卡用户胁迫抢劫,甚至出现了在自助银行内实施杀人抢劫的恶性案件。这类案件的发生特点已经从晚间转向白天、从僻静的自助银行发展到繁华地段,对持卡用户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更为重要的是,相比较网络银行和银行卡机具的风险来说,尽管自助银行内安装了安防监控设备,但自助银行的盗抢风险具有不可预见的随机性和突发性特点,从而缺乏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导致这种盗抢风险在即时、瞬间就可能发生。
(责任编辑:)